产品展示
张学良下属中,1955年被授衔的有25位:有5人最为出众,都有谁?
发布日期:2024-12-21 19:14    点击次数:161

一、历史背景下的东北军与授衔将领

东北军在历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。它的前身可追溯至清末东北巡防营和东北联军,在张作霖成为“东北王”后实力迅速扩充,20世纪20年代达到顶峰。东北军在陆海空三军方面均有出色表现,拥有当时中国较为强大的空军力量,飞机数量众多,甚至可与日本空军平分秋色。陆军规模庞大,达四五十万人,且兵种齐全,张作霖还创办讲武堂培养军事人才。海军也不容小觑,拥有大小战舰27艘,占全国海军总吨位的70%以上。

1955年授衔背景下,张学良下属中有25位将领被授衔,其中有5人最为出众。这一时期的授衔是对这些将领在革命战争年代贡献的肯定。他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做出了正确的选择,有的放弃了过去的阵营,投身于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。这些将领在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立下了赫赫战功。他们的经历不仅是个人的荣耀,更是东北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光辉印记。

二、授衔五杰之吕正操

展开剩余88%

(一)苦难出身与从军之路

吕正操出生于1904年辽宁省海城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。在那个战乱年代,少年吕正操目睹了日军的种种暴行,内心充满对侵略者的仇恨。大伯因过铁路被日本人打伤的经历,更加坚定了他参军打鬼子的决心,于是他将自己的名字由“正言”改为“正操”,意为操练好了去打日本人。1922年,18岁的吕正操经人介绍加入了张学良的卫队旅。他本以为扛上枪就能打日本,实现自己的理想,但因张学良看他字写得不错,被送到东北讲武堂学习。毕业后,吕正操成为张学良的副官和秘书。

(二)成长与转变

在张学良的栽培下,吕正操不断成长。西安事变后,吕正操逐渐看清了国民党的真面目,于1937年5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,吕正操率部在华北地区与日军正面交手。在梅花镇一战中,吕正操带领的部队以较小代价击毙击伤日军700多人,打破了“皇军不可战胜”的神话。此后,吕正操率部脱离东北军,改编为人民自卫军,他担任司令员,在冀中平原与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。在抗战中,吕正操领导了地道战、地雷战、平原游击队等抗日武装,为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(三)长寿传奇与贡献

吕正操是最长寿的开国上将,2009年10月13日逝世,享年106岁。他的长寿秘诀是“多运动、多动脑”,最大的爱好就是打网球,即使在抗日战争时期,也经常抽出时间打网球。建国后,他曾任中国网球协会主席,82岁时还参加了全国网球比赛,88岁时每周要打四五场网球,每场两个多小时。现在的有关吕正操领导抗日的影视作品,如《小兵张嘎》《敌后武工队》《平原游击战》《地雷战》《地道战》等十余部脍炙人口的影视剧,火爆荧屏。吕正操为革命事业贡献巨大,建国后被任命为铁道部副部长、部长等职务,为我国的铁路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。

三、授衔五杰之万毅

(一)猛将崛起

万毅原名万允和,字倾波,1907年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四十里铺一个满族农民家庭。1925年,万毅考入东北军陆军军士教导队学习,因成绩优异、聪慧敏捷被张学良注意,毕业后担任张学良副官处少尉副官。1929年,万毅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九期,1930年以该期第一名成绩毕业,并获张学良奖给的怀表一块、指挥刀一把。由此可见,万毅作为张学良麾下猛将及得意门生,年轻有为,备受器重。29岁时,万毅成为东北军中最年轻的团长,可谓前途无量。

(二)对国民党的失望与转变

抗日战争爆发后,万毅率部参加了南京保卫战、连云港保卫战等多场战役。在南京保卫战中,全团覆没,万毅仅以身免。而在连云港保卫战中,万毅身先士卒,带领部队多次击溃敌军,立下大功。然而,国民党的不作为和腐败让万毅深感失望。1938年3月,万毅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此后,他在战场上屡立战功,成为让日军闻风丧胆的将领。他的部队被日军编了一个顺口溜:“不怕一万,就怕万毅。”

(三)“狠人”传奇

蒋介石曾经当着张学良的面说:“你们东北军出来个狠人啊。”这个“狠人”就是万毅。1936年9月18日,作为东北军一员的万毅组织队里的人员开展国耻纪念会,国民党派驻来的政训员却说“攘外必先安内”,万毅一个巴掌扇在了讲话人的脸上。万毅的性格耿直、一身正气,让蒋介石对他记恨在心。在抗战期间,万毅的部队战斗力极强,让日军闻风丧胆。他的坚毅和勇敢,不仅赢得了战友们的尊敬,也让敌人对他畏惧三分。万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真正的军人应有的品质和担当。

四、授衔五杰之解方

(一)少年英才

解方自幼成绩优异,在学生时代便结识了张学良胞弟张学铭。其出色的表现引起了张学铭的注意,后受张学良邀约协助工作。解方高中毕业后,被保送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。在留学期间,解方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素养和坚定的爱国情怀。

(二)抗战贡献与入党

解方在抗战中秘密从事地下工作,积极在东北军中传播革命思想。1936年,解方正式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,并在东北军第51军中发展了众多中共党员。他适时协助军长于学忠发动“兰州事变”,有力地策应与支持张学良“西安事变”,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。解方还参加了台儿庄战役、徐州会战等,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。1940年,由于东北军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,解方被迫撤离,来到延安,公开了共产党员身份,并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接见。此后,解方在八路军中担任重要职务,继续为解放事业奋斗。

(三)开国第一少将

在抗美援朝战争中,解方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首任参谋长,协助彭德怀指挥了五大战役。他以超常的记忆、敏捷的思维、深邃的谋略和出色的工作,得到了彭德怀的高度信任和器重,被彭总赞誉为志司的“诸葛亮”。解方在谈判桌上也表现出色,以坚定的立场和卓越的谈判技巧,让美军代表望而生畏。1955年,解方被授予少将军衔,虽然在所有少将中排名第一,但彭老总还是认为授衔太低。解方虽为少将,却因其在抗美援朝战场的杰出贡献,成为开国第一少将,他的名字荣幸地列在一千三百六十位开国少将之首。

五、授衔五杰之张学思

(一)家庭影响与人生选择

张学思出生于1916年,是张作霖的儿子,张学良的胞弟。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,张学思从小就接触到了军事和政治。然而,与父兄不同的是,他并没有选择追随家族的传统道路。1928年,张作霖被炸身亡,这一事件对张学思产生了深刻的影响。他开始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未来。在求学过程中,张学思结识了一些进步人士,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。他逐渐认识到,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。于是,1933年,张学思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走上了与父兄截然不同的道路。

(二)党内表现与贡献

张学思在党内表现出色,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。抗日战争时期,他积极参与抗日活动,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贡献了自己的力量。解放战争时期,张学思参与了东北的解放斗争,担任辽宁省政府主席、辽宁军区司令员等职务。他积极动员和发动群众,开展土地改革,为巩固东北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。1949年,新中国成立前夕,周总理推荐张学思负责组建海军学校。张学思深知这一任务的重要性,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海军学校的建设中。在他的努力下,海军学校迅速建立起来,为新中国培养了大量的海军人才。

(三)坚定信念

张学思以坚定的信念为新中国建设努力奋斗。他始终坚信,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中国才能实现繁荣富强。在海军学校的建设过程中,张学思克服了重重困难,不断探索创新,为中国海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他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海军将士。张学思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和担当,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
六、授衔五杰之江潮

(一)特殊经历与加入东北军

江潮出生于1917年河北省定县,家境贫寒。父亲是乡村土医生,母亲早逝,继母对他不好,童年缺少家庭温暖。江潮被迫停学后,1934年张学良的东北军57军到保定招收学生兵,听说学生兵可以有机会读书,江潮便报了名,成为57军的一名“写字兵”。江潮十分珍惜这个机会,努力学习,一年后被派到士官学校学习,因成绩优秀回到原部队当上了排长。

(二)投身革命与战功

江潮在抗日战争期间积极参战打日本鬼子,在战斗激烈的罗圩子战役中,带领一连战士抄了日军的后路,凭出色指挥赢得胜利。1938年,江潮参加党的外围组织——民族解放先锋队,1940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。但东北军57军部分上级军官与日本人勾结,密谋投敌并要“清洗”军中共产党员。江潮得知消息后,率部队起义,投奔八路军,部队被扩编为海陵独立团,江潮任团长。此后,江潮率领海陵独立团参加甲子山三次反顽战役,坚持海陵地区反“蚕食”斗争,多次粉碎日、伪、顽联合进攻。

解放战争时期,江潮参加了三下江南(松花江)战役、四打四平战役、长春攻防战、辽沈、平津和渡江等著名战役。新中国成立后,江潮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38军113师师长,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。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,江潮率113师接到穿插至德川南侧,堵住敌军溃败南逃之路的任务。江潮指挥部队勇猛穿插,在大同江边带头跳入刺骨江水,骗过美军飞机,抢占三所里和龙源里,将美军南逃的三个师截下,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中国军队的两条腿胜过美军汽车轮子的奇迹,38军也因此获得“万岁军”称号,113师则被赋予“飞虎师”美名。

(三)少将荣耀

1955年江潮被授予大校军衔,1964年晋升为少将。从朝鲜回国后,江潮先后在军事学院学习三年,担任军事学院炮兵教授会主任、训练部副部长,后又前往西藏军区担任副参谋长、参谋长,之后调到四川省军区任副司令员,南京高级陆军学校副校长(正兵团级)。江潮为国家的军事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,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,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展现出坚定的信仰和卓越的军事才能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没有了